平安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_米乐m6棋牌官网最新版-米乐M6网页版-米乐手机登陆 >
您的位置:首页 > 客户中心

客户中心

平安银行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来源:米乐m6棋牌官网最新版    发布时间:2024-03-17 21:22:15

  202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本行坚持以“中国最卓越、全球领先的智能化零售银行”为战略目标,坚持“零售做强、对公做精、同业做专”战略方针,持续升级零售、对公、资金同业业务经营策略,全面深化数字化转型,积极践行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整体业务经营保持稳健。

  营业收入同比下降,净利润保持增长。2023年,受持续让利实体经济、调整资产结构及市场波动等因素影响,本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646.99亿元,同比下降8.4%。通过数字化转型驱动经营降本增效,加强资产质量管控,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本集团实现净利润464.55亿元,同比增长2.1%。

  规模保持稳健增长,大力支持实体经济。2023年末,本集团资产总额55,871.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0%,其中,发放贷款和垫款本金总额34,075.09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4%;本行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普惠、制造业、涉农、绿色金融等领域贷款实现较好增长。负债总金额51,147.8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7%,其中,吸收存款本金余额34,072.9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9%。

  强化全面风险管理,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本行积极应对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强资产质量管控,推动风险防范和化解。2023年末,不良贷款率1.06%,较上年末上升0.01个百分点;逾期贷款余额及占比较上年末实现双降;逾期6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及逾期90天以上贷款偏离度分别为0.74和0.59;拨备覆盖率277.63%,风险抵补能力保持良好。

  践行精细化管理,资本充足率持续提升。2023年末,得益于净利润增长、资本精细化管理等因素,本集团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及资本充足率分别为9.22%、10.90%及13.43%,均满足监管达标要求,较上年末分别上升0.58、0.50及0.42个百分点。

  本行积极践行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普惠民生的初心使命,坚持零售战略定位不动摇,持续推进零售业务变革转型。2023年末,本行零售客户数12,543.20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9%,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全年零售业务营业收入占比58.4%。

  本行持续推进零售存款规模较快增长。一是运用大数据技术识别目标客群,提高精准营销水平;二是拓展存款经营重点场景,深化公私联动做实综合化经营,做优商户、收单等支付结算业务,持续提升客户场景化经营能力;三是向客户提供专业化资产配置服务,带动存款规模增长。2023年末,本行个人存款余额12,076.1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7%;全年个人存款日均余额11,470.38亿元,同比2022年增长31.9%。

  本行代发业务对存款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一是持续迭代“平安薪”系统,打造行业解决方案,升级一站式客户服务平台及综合金融服务,助力代发企业经营;二是围绕客户日常高频支付场景,丰富“安薪管家”产品功能,打造客户家庭主账户智能收支管理平台,2023年末,“安薪管家”绑定客户数213.6万户,较上年末增加68.6万户;三是持续完善代发客群数字化经营体系,全方位赋能客群精细化经营。2023年末,本行代发及批量业务用户带来的AUM余额8,100.7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22.7%,带来客户存款余额2,992.2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3.1%。

  为顺应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本行主动做大中低风险客群,加大住房按揭、持证抵押、新能源汽车贷款投放力度。2023年末,本行个人贷款余额19,777.19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4%,其中,抵押类贷款余额11,62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4.8%。上述个人贷款中,住房按揭贷款余额3,035.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7%;经营性贷款余额6,147.68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6%;受外部经营环境变化影响,消费性贷款余额5,452.91亿元,较上年末下降9.5%,信用卡应收账款余额5,140.92亿元,较上年末下降11.2%。

  信用卡本行积极应对外部经营环境变化,推进信用卡业务转型升级,主动深化存量客户经营,加大优质客户的经营力度。2023年末,本行信用卡流通户数5,388.91万户,全年信用卡总消费金额27,815.04亿元,其中线个百分点,信用卡循环及分期日均余额占比同比提升4.1个百分点,本行信用卡业务的消费结构、资产结构逐步优化,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本行持续推进客户精细化经营,针对车主客群,优化“平安加油”“好车主信用卡”平台,打造一站式车生态服务;针对财富客群,升级白金卡产品体系,打造商旅出行、车主生活、酒店餐饮、高球私享、亲子运动五大权益;针对年轻客群,实现一卡多权,打造视频茶咖、商超会员、运动健身等权益矩阵。本行大力营造场景化生态,持续丰富“日日惊喜·月月狂欢”平台,开展“天天88”系列活动,在全国超200个知名商圈落地。本行升级信用卡A+新核心系统能力建设,驱动业务场景创新,2023年末,本行信用卡智能语音中台服务业务场景已超2,100个。

  汽车金融贷款面对汽车市场环境变化及同业竞争加剧,本行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布局新能源汽车市场,优化汽车消费金融理财产品体系,不断的提高客户服务体验。2023年末,本行汽车金融贷款余额3,024.75亿元,全年个人新能源汽车贷款新发放368.03亿元,同比增长47.8%。

  本行全力发展新能源汽车贷款业务,不断深化与新能源品牌合作,持续推进业务线上化,提升客户业务办理及服务的便捷性。本行强化车主客群精细化经营,深入洞察客户的真实需求偏好,提升目标客群转化。同时,升级线上平台运营能力,围绕客户买车、用车、护车、换车等场景,升级车主权益,实现用户一站式金融理财产品服务需求。

  随着国内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本行将积极把握消费复苏契机,夯实零售资产业务发展基础,推动零售资产业务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本行持续升级产品、服务、队伍、品牌能力,提升财富管理资产配置水平,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体验。2023年末,本行管理零售客户资产(AUM)40,311.77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2.4%,其中私行客户AUM余额19,155.1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8.2%;本行财富客户137.75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9%,其中私行客户1 9.0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12.0%。2023年,本行实现财富管理手续费收入65.84亿元,同比增长2.1%。

  产品升级方面,本行持续提升产品筛选、引入及定制能力,丰富、优化产品货架。代理保险产品上,本行借助平安集团“综合金融+医疗健康”生态优势,敏捷定制有市场前瞻性、客户吸引力的保险产品;2023年,本行实现代理个人保险收入29.89亿元,同比增长50.7%。代销打理财产的产品上,受外部经营环境影响,2023年,本行实现代理个人理财收入9.48亿元,同比下降5.7%。代销基金产品上,本行公募基金产品围绕货币、固收、固收+、权益等方面,打造不同梯度产品矩阵和产品策略;2023年末,本行代理非货币公募基金持仓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3.6%。同时,聚焦顶级私行服务,持续优化综合金融解决方案,2023年,本行协助客户新设立家族信托及保险金信托规模669.13亿元,同比增长22.5%。

  服务升级方面,本行为客户提供全账户诊断及长期陪伴的综合投资咨询服务,提升客户财富健康度。同时,重点打造高端医养、子女教育、慈善规划等多项王牌增值权益。2023年,本行累计名医权益服务超2.2万单,在线万单。

  队伍升级方面,本行持续加强队伍专业技能,提升队伍内生发展能力。一是完善制式化财富管理培训体系,通过“训、战、辅”的立体培养模式,推动队伍动作规范化;二是升级智能化营销服务工具,强化人机协同,赋能队伍经营,切实提升客户服务体验;三是重点打造一支懂保险的新财富队伍,为客户提供更全面的综合金融实物资产配置服务。

  品牌升级方面,本行持续提升私人银行业务品牌影响力,2023年本行获评《环球金融》“最佳私人银行”等奖项;同时,扩大慈善公益参与范围,涵盖乡村振兴、儿童教育、助老助困、环境保护等领域,2023年末,本行“平安乐善”慈善权益已服务9.2万捐赠人。

  本行持续升级数字化经营能力,一是升级“AI+T+Offline”(AI银行+远程银行+线下银行)模式,通过整合多个业务系统,打造统一的平台支撑体系,支持多渠道打通串联。二是完善平安口袋银行APP功能及体验,充分应用客户洞察、智能化交互、个性化内容推荐等AI技术,打造无缝式的客户旅程体验,提升客户粘性。2023年末,平安口袋银行APP注册用户数16,603.91万户,较上年末增长8.6%,其中,月活跃用户数(MAU)5,193.67万户;本行AI客户经理累计上线万户;本行客服一次性问题解决率、非人工服务占比均超90%;2023年12月,本行客服NPS2值达86.8%,网点NPS值达94.5%。

  本行综合金融贡献整体保持稳定,通过线上化运营模式创新,持续推动MGM(客户介绍客户)模式高质量发展。2023年,通过MGM模式新获借记卡Ⅰ类户122.96万户,占新获借记卡Ⅰ类户比例为29.8%。

  2023年,本行对公业务紧跟国家战略布局,围绕服务实体经济,在产业金融、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跨境金融、普惠金融五个方面重点发力,持续加大对制造业、专精特新、非公有制企业、中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绿色金融、基础设施等重点领域的融资支持力度。从始至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通过长期深度经营,培育并做强一批战略客群,夯实对公业务发展基础。

  本行对公业务聚焦“做精行业、做精客户、做精产品”,实现业务平稳发展。2023年末,企业贷款余额14,297.9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1.5%;企业存款余额21,996.77亿元,较上年末下降3.4%,主要受外币市场利率上升影响,本行适当降低外币企业存款规模,持续加强存款成本管控,优化存款结构。

  本行紧跟国家战略导向,研判产业高质量发展趋势,做深行业化服务,持续构建行业化经营的差异化优势和护城河。

  一是优化行业组合布局。本行将行业研究和行业风控作为行业化经营的关键抓手,结合客群基础及业务结构特点,精选行业,攻守兼备,实施科学精准的行业组合管理,既强调战略聚焦基础上的行业集中度管控,合理分散风险,又强化行业深度经营,积极融入国家现代产业,发挥平安综合金融优势,为各类客户提供高质量的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助力国家现代产业发展。

  二是培育行业新动能。本行认真贯彻落实“六大强国”战略,始终把对公业务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支持实体经济上,聚焦新能源、新基建、新制造“三新赛道”,培育发展行业新动能。通过“商行+投行+投资”等模式,为公司可以提供全生命周期金融服务,助力产业转型升级。2023年,“三新赛道”资产投放规模3 2,045.52亿元,同比增长32.5%。

  本行顺应对公客户综合化、生态化、一体化经营趋势,适应市场环境和客户的真实需求的变化,强化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本行建立从战略客户到小微客户的客户分层经营体系和梯度培育机制,夯实和优化本行对公客户的金字塔结构,锻造“长期主义”导向的专业化经营和深度经营能力,推动客户做精。针对战略客户,按照名单制管理,持续推进行业专业化经营,为客户提供一体化金融服务,打造对公业务的价值贡献者、资产主力军及生态经营圈;聚焦区域特色,开展高质量客群经营,围绕政府、央国企、平台企业、上市公司、科技公司、供应链上下游、跨境等重点客群,引导分行发挥区域资源禀赋优势,做深做透本地主流客群和特色客群,壮大战略客群及后备军梯队。针对小微客户,依托供应链和产业链、商圈、平台等批量获客,不断丰富客群画像,打造小微客群产品货架,构建适合平安禀赋的小微特色模式。2023年末,对公客户数75.40万户,较上年末增加13.81万户,增幅22.4%;专精特新合作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160.5%。

  本行围绕核心客群,深入行业场景,做强行业化、差异化、综合化的产品组合,运用“金融+科技”能力不停地改进革新业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体验,提升客户综合服务能力。

  支付结算及现金管理本行聚焦线上电商、线下连锁、供应链核心企业等重点客群,持续优化整合收款、付款、账户等支付结算产品,为公司可以提供全场景支付结算解决方案。一是围绕网络站点平台,针对平台、B端商户和C端消费者的不一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收单、资金管理、智能清分等一体化支付结算服务,实现平台用户生态客群经营。二是发挥平台支付数据价值,创新数字融资模式,满足平台买家、卖家、服务商等融资需求,支持平台上海量B端中小微商户的经营发展。三是探索收款业务新模式,围绕连锁品牌等行业客群的全链路、多交易场景需求,打造“收款+账户体系”等综合解决方案。2023年,本行互联网支付结算业务服务的平台企业交易笔数626.63亿笔,同比增长110.9%;交易金额32.8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

  数字财资平台作为企业客户身边的财资管理专家,紧跟数字化趋势持续升级,针对不同客群和场景提供专属的业、财、税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为大型客户提供全套司库系统解决方案,为中型客户输出本行特色化产品组合,为小微客户打造可快速组装的“小型化”功能套餐。

  供应链金融本行深入供应链场景,运用“金融+科技”能力不停地改进革新业务模式,优化金融服务体验。一是提升供应链金融“操作线上化、审批模型化、出账自动化”能力,提高业务办理效率,持续优化客户体验,打造差异化产品的优点;二是构建生态供应链金融,聚焦重点行业,从客户的真实需求出发,深入服务供应链金融场景,生态化经营核心企业以及它海量上下游企业;三是加强数字供应链金融,通过“星云物联网平台”及海量多维数据,将客户主体信用、交易信用和物的信用相结合,为供应链上下游中小微公司可以提供便捷金融服务,并将本行物联网等数据优势反哺客户,构建本行差异化供应链金融服务优势,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2023年,本行供应链金融融资发生额13,331.85亿元,同比增长14.1%。自“星云物联计划”落地以来,已在智慧车联、智慧制造、智慧能源、智慧农业、智慧基建、智慧物流六大产业领域落地多个创新项目,支持实体经济融资发生额累计超1万亿元。

  本行积极发挥票据服务实体经济作用,一直在优化票据业务流程及客户体验,打造一流票据金融服务品牌。同时,将票据业务深度嵌入供应链生态,围绕国家重点支持行业,为公司可以提供便捷高效的票据结算及融资服务。2023年,本行为38,056家企业客户提供票据融资服务,其中票据贴现融资客户数30,709户,同比增长18.4%;直贴业务发生额10,462.71亿元,同比增长35.1%。

  跨境金融本行聚焦企业跨境金融服务需求,积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一是充分的发挥在岸国际、离岸(OSA)、自贸区(FT)、境外机构境内外汇/人民币账户(NRA)、海外分行五大跨境金融账户体系优势,持续深耕“跨境投融资、跨境贸易金融、跨境支付结算、跨境资金管理”等跨境产品体系,为企业跨境投资、并购、贸易等经营活动提供境内外、本外币一站式跨境金融综合服务,助力客户全球化布局。二是充分的利用中资离岸银行牌照优势,为公司可以提供跟随式离岸融资及结算服务,助力企业“境外业务境内操作,境外资金境内管理”。三是重构跨境业务全流程线上化服务体系,持续迭代升级跨境业务线上服务平台,推出跨境汇款“秒收秒付”系列服务,为客户提供极简操作、极速时效、极优功能的线上服务,持续提升客户体验。同时,通过产品迭代升级,进一步满足中小外贸企业跨境支付结算及融资服务需求。2023年,本行跨境贸易融资发生额1,739.89亿元。

  投资银行本行积极做出响应国家政策,充分的发挥平安集团综合金融优势,聚焦支持民营经济、科创兴国、绿色金融等重点战略领域,持续强化投行专业能力,为客户提供“商行+投行+投资”一站式综合解决方案。一方面,依托“产品+客户+跨境”架构优势,夯实并购及银团生态圈,支持实体经济发展。

  2023年,并购业务发生额382.55亿元,银团业务发生额1,210.16亿元。另一方面,把握直接融资市场蒸蒸日上的契机,深化债券“揽、做、销”一体化运营,并有序开展金融创新,精准有力支持企业需求。2023年,非金融债券承销业务发生额3,081.18亿元。此外,升级基金及上市公司两大客群生态经营,以私募股权基金为核心延展至主流LP客群及被投企业,提供全方位基金生态金融服务;并依托平安集团多元化生态圈布局,与上市公司客群实现“综合金融+产业合作”的深度绑定。

  2023年,本行资金同业业务持续加强宏观分析研判,合理进行细分品种选择和组合摆布,灵活、积极、主动地运用对冲策略,在满足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保持稳健投资。围绕国家活跃长期资金市场、金融服务实体相关战略部署,本行发挥专业投资交易和客户服务能力,加大债券做市业务开展力度,持续丰富客户业务产品,助力金融市场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服务实体融资和避险。

  做市服务方面,本行持续扩大券种的做市覆盖范围,助力发挥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作用。

  2023年,本行持续加大对绿色债券、小微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类债券的做市服务力度,提供公开有序和具备竞争性的双边报价,提升证券交易市场交易活跃度,降低债券流动性溢价和发行成本。2023年,本行债券交易量的市场占有率为3.2%,绿色债券、小微债券、乡村振兴债券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类债券交易量861.55亿元,同比增长209.9%。同时,本行积极贯彻落实国家持续推动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决策部署,依托境内外销售交易队伍、智能电子化服务平台,积极拓展境内外客户覆盖网络,并成功落地“互换通”业务,为境外投资者提供全时段利率互换报价服务,吸引更加多的海外机构投资的人参与我国FICC市场,为活跃长期资金市场发挥非消极作用。2023年,本行机构交易活跃客户达578家,机构销售的现券交易量2.67万亿元,同比增长21.4%。2023年,本行荣获由中国外汇交易中心评选的“年度市场影响力机构”和“市场创新业务机构”奖。

  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与产品创新方面,本行依托中国外汇交易中心iDeal平台,构建“结构化询报价”功能,有效提升询报价信息的精准度和执行效率,为金融机构带来全新的数字化通讯交互场景和体验;以10年期高收益国债、国开债为标的,推出债券篮子创新产品,为投资者资产配置和策略交易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债券承销方面,本行依托金融机构生态合作优势,积极拓展债券销售服务范围,同业销售团队与投行、交易团队协同推进“承揽+承销+做市”模式发展,搭建债券一、证券交易市场服务的桥梁,服务实体发债融资。2023年,本行同业渠道销售债券规模2,079.08亿元,同比增长49.8%。

  机构销售方面,本行深耕机构客户多样化服务需求,持续完善研究驱动的投资者服务体系,优化产品研究、投资组合分析等增值服务,围绕“行e通”平台积极布局,打造产品服务矩阵。2023年,“行e通”平台荣获亚洲银行家颁布的“中国最佳API和开放银行项目奖”。2023年末,“行e通”平台累计合作客户达2,556户,通过“行e通”平台销售的第三方基金产品余额达1,856.2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66.8%。

  资产托管方面,本行持续提升资产托管的全业务链经营能力,不断深化完善“托管+融资+投资”一体化服务体系,并积极打造托管数字化服务平台,提高托管服务综合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实现客户的深度经营。同时,聚焦长期资金市场发展机遇,加快布局互联网场景、ETF(交易所交易基金)、公募REITs等多元化产品托管,丰富托管产品体系。2023年末,本行托管净值规模8.70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5.8%;本行公募基金托管及第三方基金销售监管规模达1.75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4%。凭借在资产托管领域的卓越表现,在《证券时报》主办的“2023中国银行业天玑奖”评选中,本行荣获“2023年度杰出资产托管银行天玑奖”。

  本行“平安避险”业务积极落实国家对普惠金融服务有关要求,发挥金融市场交易能力与金融科技能力优势,打造服务实体企业避险的标杆模式。一方面,积极做出响应央行和国家外汇管理局的号召,持续开展减费让利活动,降低中小微企业避险门槛,并通过线)渠道普及汇率避险知识及产品,带领企业客户树立“风险中性”理念。另一方面,一直在优化客户端功能服务,对接数字口袋、企业网银业务场景,并上线“平安避险”智慧平台(CRW)微信报价功能,为客户提供更便利的服务。2023年,在本行办理外汇即期及衍生品避险业务的客户达12,859户,同比增长11.8%。

  本行稳步实施云原生转型,着力提升技术能力、数据能力、敏捷能力等科技能力,筑牢数字基础底座,保障业务安全稳健发展,实现敏捷创新、高效复用、安全稳定的科技价值目标。同时,本行持续深化数字化转型,通过数字化经营、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运营,持续优化服务体验、升级产品质量、提升经营效率,助力业务高质量发展。2023年,本行IT资本性支出及费用投入63.43亿元,通过加强科技精细化管理,赋能全行数字化转型。

  本行数字化转型以客户为中心,重塑运营流程,升级风险管理模型,推动业务模式变革,助力本行战略迭代升级和业务协同发展。2023年,本行超50项科技赋能数字化转型成果获得行业荣誉奖项。

  赋能数字化经营零售业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以数据驱动为内核,为客户提供“省心、省时、又省钱”的服务体验。本行运用大数据精准识别能力,加强客户的真实需求洞察,通过“AI+T+Offline”多渠道智能协同,提升客户体验;2023年,“AI+T+Offline”服务模式已为超4,700万客户提供服务,促成理财首购客户104万户,占整体首购客户的比例近30%。

  对公业务积极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数字金融服务模式。客户经营方面,“数字口袋”整合各类业财非金融服务,赋能中小微企业经营,2023年末,数字口袋注册经营用户数1,891.62万户,较上年末增长42.3%。队伍管理方面,持续完善“三好五星”客户经理团队评价体系,对公客户经理人均管理客户数较上年末增长约24%。

  资金同业业务发挥电子交易买卖平台优势,依托“行e通”平台,深化与金融机构合作。交易方面,深化金融科技应用,其中“结构化询报价”功能有效提升交易执行效率。销售方面,“行e通”平台集产品研究、销售、交易、投资研究等服务为一体,为机构客户提供高效的交易服务;2023年末,“行e通”在售公募基金产品达12,261款,较上年末增长29.0%。

  中后台打造“平台+数据”能力,赋能经营管理与员工服务。智慧财务方面,智慧税务及“财智通”平台上线数电票功能,实现开票自助化、支付结算实时化、审核智能化;2023年,本行约60%开票业务已支持开具数电票。资产负债管理方面,建立多维资本及信贷监测体系,引导经营机构按照“双轻”导向优化业务结构。人员管理方面,聚焦重点场景,上线个标岗标签及多个分析看板,提升人力数据质量和管理效率。

  赋能数字化管理严守风险底线、聚焦风险防控,加强生态化、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风险防控体系建设。对公风控方面,升级智慧风控平台,打造供应链场景“1个核心企业+N个关联企业”组装式风控模式,提升风险自动化监测能力;2023年末,已实现超70%标准化业务秒级出账。零售风控方面,扩大模型数据源,推进智能化贷后预警系统及零售模型全流程管理平台建设,提升风控的前瞻性、有效性与准确性。

  清收处置方面,智慧特管平台打造一站式项目旅程管理,提升清收精细化管理能力及自动化水平;升级“特资e”平台,深耕生态化经营、开展多元化营销活动,平台累计注册用户破10万户。

  以更高效、更前瞻为目标,构建智慧合规体系及升级审计模式,助力经营稳健发展。合规保障方面,构筑“智能关联交易+合规网格管理+平安合规行”的智慧合规体系;借助标准化、规模化、集群化智能模型,重点赋能洗钱风险、操作风险等领域的管控能力。稽核监察方面,推进“平安慧眼”稽核监察平台建设,深化AI技术应用,2023年末,借助远程持续审计方式发现的稽核问题约占60%。

  赋能数字化运营本行深化运营数字化,不断的提高运营效率、优化风险防控和升级使用者真实的体验。集中化提升方面,利用机器人流程自动化(RPA)、虚拟数字人等技术驱动流程的优化,升级集中运营能力;在本行网点设备、手机APP等多个重要平台部署虚拟数字人,减轻人工作业量,2023年末,虚拟数字人助力约45%零售运营审核作业量实现自动化审批。数据驱动方面,聚焦账户风险防控与账户服务,搭建数字化全生命周期账户管理体系,2023年,每月约40万客户在线自助完成提额申请等服务。数字门店方面,升级网点综合化服务模式,依托“口袋银行家”智能营销服务工具,运作特色沙龙活动,累计获新客超15万人。

  2023年,本行以价值为导向,持续构建专业领先的技术体系,筑牢数字基础底座,加强数智赋能,为业务优化升级和系统稳定运行提供支撑。

  支持业务敏捷高效研发本行打造敏捷高效的需求开发体系,不断的提高需求交付质效,2023年,本行IT需求完成数量同比增长4.3%,需求交付平均时间同比缩短约10%。一是构建自动化流水线,实现从开发、测试到部署全流程的标准化和自动化;2023年,月均自动化发布应用数较2022年提升约11%。二是加强共享能力建设,构建低代码开发平台,支持开发者快速交付应用程序;2023年,本行科技开发共享技术服务数量同比提升约23%。

  夯实数据能力基础底座本行加快数据能力底座建设,推动业务数智化纵深发展。一是完善数据治理体系建设,2023年,本行优化数据治理标准超2,700项,通过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数据管理能力成熟度评估(DCMM)四级认证。二是提升全行员工数据自助分析能力,2023年,商业智能(BI)工具平台月活同比提升约24%,用户使用自助率同比提升9.6个百分点。三是持续挖掘数据价值,建立数据分级分享体系,打通数据建模、策略研发、场景应用的数据应用服务链路,2023年末,累计创建约2.2万个画像标签、近6,000条产品投放策略,赋能业务智慧经营。

  保障安全生产稳定运行本行构建高效集约、安全稳固的技术底座,持续提升系统稳定性和可靠性。一是完成云原生工程第一阶段实施;2023年末,本行应用微服务改造率超60%,应用上容器云比例约63%。二是完善“同城双活、异地多活”的基础设施架构,强化业务连续性保障能力;2023年本行系统运维问题发生数量同比下降约36%。三是构筑新形势下网络安全纵深防御体系,加强数据安全管控,安全风险感知和处置时效提升至分钟级。

  本行的全资子公司平安理财于2020年8月正式开业,注册资本为人民币50亿元,主体业务为发行公募与私募打理财产的产品、理财顾问和咨询服务等资产管理相关业务。2023年末,平安理财总资产113.93亿元,净资产105.47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8.85亿元;平安理财管理的打理财产的产品余额10,130.60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4.2%。

  2023年,随着银行理财市场逐步复苏,平安理财紧抓市场机遇,着力推动渠道经营、投资管理、产品体系、风险控制等核心能力升级。一是深化渠道经营,一方面融入本行经营场景,通过“灵活宝”等打理财产的产品提升客户体验,助力本行获客及提升资产配置服务;另一方面加强与同业银行的代销合作,2023年末,平安理财已与超40家同业银行合作开展代销业务,代销余额超3,400亿元。二是夯实投研体系建设,坚持稳健的投资策略,通过多资产、多策略投资模式增厚产品收益、分散投资风险;凭借专业化投资管理能力,平安理财于2023年荣获“银行理财公司金牛优胜奖”“金理财—年度资产管理奖、年度投资管理团队奖”等多个奖项。三是进一步丰富产品体系,拓宽产品期限和功能,满足投资者不同的收益和流动性需求。四是持续强化风险管理,从严管控资产准入,优化集中度配置,强化风险预警;引入产品净值回撤管理机制,控制产品波动。此外,平安理财积极践行社会责任,发挥资产管理专业优势,引导理财资金投向实体经济领域,2023年支持实体经济资金超2,600亿元,投资ESG及绿色金融实物资产超490亿元。

  2023年,本行聚焦创新顶层机制、创新孵化应用和创新人才队伍,升级业务创新、科学技术创新策略,夯实巩固金融科技优势,并依托平安集团金融科技和综合金融优势,协同完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助力金融服务降本增效,支持业务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创新机制升级本行“创新委员会”稳步提升统筹协调能力,实现跨条线、跨职能的资源整合,推动全员创新;通过高校、银企、总分行等创新合作机制,积极探索以AIGC(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前沿技术,助力本行降本增效。本行在零售、对公条线分别设立零售车库、Co-Space两大孵化平台,推动相关业务领域的创意挖掘和项目落地,并举办“科技奇PA说”创新大赛,激发全员创新思维,促进科技与业务的融合与赋能。

  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本行积极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和中央经济会议要求,加强前沿技术在金融领域的落地应用,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本行设立创新实验室,协助创新委员会统筹全行创新工作,致力于探索前沿技术转化金融科技应用的孵化链路,培养精通业务和科技的专业人才队伍,探索打造行业领先的金融科技综合解决方案。前沿技术应用方面,本行将大模型技术用于零售贷款审批、运营管理数智化升级、消保降诉、汽车金融AI验车等场景,结合计算机视觉、多模态等技术,形成综合人工智能解决方案,提高金融服务可获得性。2023年,本行获得专利授权数量约400件。

  科技人才队伍培养本行持续打造学习型组织,构建以梯队培养、专业培养、复合培养“三位一体”的金融科技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懂业务、懂技术、懂管理、跨领域的复合型金融科技人才。本行通过科业轮岗、人才流转等方式,推动初级、中级、高级各层次科技人员深入学习业务,促进科业融合,助力业务赋能创新,2023年开展新员工培训超200期,普通员工、技术骨干培训超900期。

  信用风险是指银行的借款人或交易对手不能按事先达成的协议履行其义务而形成的风险。本行总行风险管理委员会统筹各层级风险管理工作,总行风险管理部、总行授信审批部、总行零售信贷风险管理部等专业部门负责全行信用风险管理工作。本行坚持“风险与发展相互协调,风险与收益相互均衡,风险与资本相互适应”的风险管理原则,持续完善信用风险全流程管理,有效提升本行信用风险管理水平。

  零售业务积极打造零售风险中台,以客户为中心,优化客群结构,搭建全流程、全产品智能风险管理体系,为业务持续高质量成长保驾护航。对公业务以国家政策为导向,聚焦优质行业,集中优势资源投向高质量、高潜力客户,并带动上下游供应链、产业链或生态圈客户,引导、鼓励资源向绿色金融、制造业、科学技术创新领域倾斜,持续推动信用风险资产组合结构优化。

  严格按照监管要求,强化表外业务风险管理,完善相关管理机制,并针对表外业务种类和风险特征实行差异化管理;强化预警风险探查作用,以“大数据+智能算法”为核心,以系统为支撑,通过规则模型、场景模型7×24小时持续监测客户风险动态并及时总结分析,发现客户潜在风险上升的关键特征,提前洞察行业、客群、产品、区域等方面风险变动趋势,进而提升风险预警监测成效;持续完善贷后各项管理机制,不断优化迭代系统工具,落实风险制式化管控动作,夯实贷投后精细化管理基础。

  本行进一步加大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力度。一是集中全行力量对对公重点难点项目进行攻坚,解决项目痛点,提升项目落地质效;二是打好零售清收组合拳,综合运用清收、债权转让、资产证券化、呆账核销等多种手段,加强零售不良资产清收处置;三是打造全行统一的、开放共享的特殊资产生态圈,并重点拓展各类优质投资人,助力全行不良资产清收处置;四是聚焦地产类项目重整盘活和并购重组盘活两大方向,进一步深化投行化创新经营,在提升不良资产价值的同时实现不良债权灵活退出。

  根据《商业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大额风险暴露是指商业银行对单一客户或一组关联客户超过对一级资本净额2.5%的信用暴露(包括银行账簿和交易账簿内各类信用风险暴露)。本行将大额风险暴露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制定了《平安银行大额风险暴露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大额风险暴露管理职责和流程管理方案,不断完善客户授信管理要求、系统建设与数据治理,实现客户大额风险暴露的自动化统计、监测、预警和控制,通过科技手段动态管控客户集中度风险。报告期内,除监管豁免客户外,本行同业单一客户、同业集团客户、非同业单一客户、非同业集团客户风险暴露占一级资本净额的比例,均满足监管达标要求。

  市场风险是指因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商品价格等)的不利变动引发损失的风险。

  本行的市场风险来自交易账簿和银行账簿,主要市场风险为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对主要的交易账簿利率风险及全行汇率风险,采用市场风险价值指标、压力测试、利率敏感性、外汇敞口等指标进行计量及监控。

  本行建立了有效的市场风险治理架构和管理职责分工。董事会是市场风险管理最高决策机构,承担市场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高级管理层及其下设委员会负责在董事会授权范围内,审批市场风险管理的重大事项,定期听取市场风险管理执行的汇报;风险管理部是全行市场风险的牵头管理和具体执行部门,与前台业务部门保持独立。本行已搭建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制度体系,覆盖了市场风险识别、计量、监测、报告和控制的全流程,定期审视评估市场风险的各项制度和管理办法,并根据业务和发展现状不断完善、改进、优化流程。本行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市场风险管理流程,从事前的可交易产品授权管理和账簿划分,事中风险识别、计量监测和管控,到事后返回检验、压力测试,全面覆盖风险管理的整个流程。

  为应对持续增加的市场风险管理挑战,报告期内本行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进一步提升市场风险监控预警能力,定期开展市场风险压力测试并建立与业务的定期检视和预警机制,监控各类业务的敞口和损益情况,关注利率、汇率、商品价格等市场因素的波动,及时进行风险预警。二是开展《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有关市场风险资本计量规则的业务宣导与测算解读工作,以持续满足相关监管合规达标要求。三是持续优化市场风险管理工具与系统,围绕风险审批、监控、预警、分析等领域,推进“易风控”智能化系统建设。

  未来,本行还将持续完善政策制度和流程,优化市场风险计量模型,升级市场风险管理系统,加强日常风险监控,有效管理市场风险,确保市场风险在可承受范围内。

  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用于偿付到期债务、履行其他支付义务和满足正常业务开展的其他资金需求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管理办法》,本行坚持审慎的流动性风险管理原则和稳健的管理策略,通过建立适时、合理、有效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机制,实现对流动性风险的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确保本行无论在正常经营环境中还是在压力状态下,都有充足的资金应对资产的增长和到期债务的支付。

  本行建立了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治理架构,董事会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终责任,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及高级管理层在流动性风险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高级管理层承担流动性风险管理职责,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是流动性风险管理的最高管理机构。资产负债管理部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指导下,负责流动性风险的具体管理工作,与各业务管理部门和分支机构共同组成执行体系。稽核监察部负责流动性风险管理的内部审计。

  本行高度重视流动性风险管理,持续优化流动性风险管理框架和管理策略,建立了完善的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本行及时监测和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强化主动负债管理,促进核心负债稳步增长,加强流动性风险指标限额管理,合理控制错配流动性风险;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审慎评估未来流动性需求,维持充足的优质流动性资产,不断优化流动性应急管理体系,完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开展流动性风险应急演练,加强各相关部门间的沟通和协同工作,有效防范应急流动性风险;持续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流动性的分析,提高流动性管理的前瞻性和主动性,及时应对市场流动性风险。截至报告期末,本行各项业务稳步发展,优质流动性资产储备充裕,流动性状况保持安全稳健,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均符合监管要求。

  本行对流动性风险进行充分识别、准确计量、持续监测和有效控制,运用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资金来源管理、优质流动性资产管理、日间流动性风险管理等各种方法对本行流动性风险进行管控。

  本行流动性风险指标分为监管指标和监测指标,本行依据监管指标最低监管标准、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融资能力等因素制定流动性风险指标限额。

  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是流动性风险量化管理的重要分析和评估工具,为本行流动性风险偏好、流动性风险管理策略及流动性风险限额的制定和修订等提供决策依据。本行按照监管要求,立足于本行资产负债结构、产品种类以及数据状况,定期开展流动性风险压力测试,并逐级向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高级管理层、董事会报告。

  本行按照操作风险相关监管新规要求,持续完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化建设及风险数据价值挖掘,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智能化水平,为业务稳健开展提供保障。

  一是持续优化操作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RCSA)、关键风险指标(KRI)、损失数据收集(LDC)三大管理工具,加强风险预警和跟踪改善,提升风险防控的有效性。二是强化数据驱动的操作风险管理体系,整合风险监测数据,升级完善风险热图,不断提升操作风险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三是为落实《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相关要求,本行全面升级操作风险资本计量体系,以持续满足操作风险标准法相关监管合规达标要求。四是加强业务连续性管理工作,完善业务连续性管理体系,提升运营中断事件的综合处置能力。五是加强操作风险培训宣导,持续开展对各级机构的业务支持和评价,培育良好操作风险管理文化。

  国别风险是指由于境外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变化及事件,导致该国家或地区债务人没有能力或者拒绝偿付银行业金融机构债务,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该国家或地区的商业遭受损失,或使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其他损失的风险。

  本行按照监管要求制定了《平安银行国别风险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国别风险管理职责、管理手段和审批流程,建立了规范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将国别风险管理纳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本行根据国别风险评估结果,将国别风险分为低国别风险、较低国别风险、中等国别风险、较高国别风险、高国别风险五个等级,并对每个等级实施相应的分类管理。本行将承担境外主体国别风险的各类经营活动均纳入国别风险限额统一管理,根据国别风险评级结果、国别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业务需求,按年度核定国别风险限额,并根据国别风险变化动态调整国别风险评级与限额。本行已严格落实《银行业金融机构国别风险管理办法》新规要求,持续完善国别风险管理体系,提升国别风险管理能力。报告期内,本行国别风险敞口限额执行情况良好,主要集中在国别风险较低的国家或地区,国别风险整体可控。

  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是指利率水平、期限结构等要素发生不利变动时,导致银行账簿整体收益及经济价值遭受损失的风险。根据《商业银行银行账簿利率风险管理指引(修订)》等法律法规要求,本行持续完善利率风险治理架构,优化利率风险相关制度和系统,丰富利率风险计量框架,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确保本行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与管控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利率风险。

  本行主要采用缺口分析、久期分析、情景模拟及压力测试等方法,遵循合理性、审慎性原则,对银行账簿利率风险进行有效计量。根据上述计量方法,本行建立并实施银行账簿利率风险限额管理体系,持续监测利率风险暴露及限额使用情况,并定期向董事会(或其授权的专业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进行汇报。综合考虑利率风险特征和实际业务发展状况,本行加强分析研判利率市场趋势,合理调节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利率风险敞口。

  国内市场方面,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及存款利率多次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调整落地,贷款重定价效应凸显,人民币业务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波动水平上升。国际市场方面,外币负债成本上行压力持续,外币利率风险管理难度加大。为应对利率波动的不利影响,本行持续关注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加大对于宏观经济及利率走势的研判力度,及时引导资产负债结构调整,同时采取积极主动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利用内部资金转移定价(FTP)等定价工具适时调整业务组合重定价期限,有效控制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报告期内,本行各项监控指标均在限额内运转,银行账簿利率风险水平整体可控。

  声誉风险主要是指由本行行为、从业人员行为或外部事件等导致利益相关方、社会公众、媒体等对本行形成负面评价,从而损害本行品牌价值,不利于本行正常经营,甚至影响市场稳定和社会稳定的风险。本行从治理架构、经营活动、常态化建设、监督管理等方面持续完善声誉风险管理体系。在监管部门的指导下,本行上下积极联动,根据《银行保险机构声誉风险管理办法(试行)》等监管要求,以“前瞻性、匹配性、全覆盖、有效性”基本原则和“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实时监测、预防为主、快速响应、分类处置、协同应对”执行原则为指导,持续落实各项声誉风险管理工作,不断提升声誉风险管理效能。2023年,本行主要落实以下八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强化声誉风险排查及舆情预警,在“两会”“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双十一”等重要节点制定应急预案及专项监测;二是建立健全重大信访或群诉风险事件的事前评估机制,根据评估结果制定预案,有效防范风险;三是建立7×24小时舆情监测体系,发现舆情后及时处置;四是妥善处置声誉风险事件,针对不实信息,采取立体化、多层次的策略,通过适当形式,澄清事实情况,回应社会关切;五是全面落实正面舆论引导工作,以“传统媒体+新媒体”矩阵相辅相成的媒介形式,全方位提升本行良好的品牌形象;六是不定期开展危机响应处置的模拟演练,强化各职能部门、分支机构声誉风险管控及舆情处置能力建设;七是强化考核问责,通过完善风险考核机制,将声誉风险事件的防范处置纳入各机构考核范围;八是围绕本行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举措,开展支持实体经济、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主题宣传,提升企业品牌形象。

  本行坚持党建引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战略定力,持续深化战略转型,持续加大对居民消费、绿色发展、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科技企业、制造业等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全面强化风险管理,全力助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

  本行在坚持既定战略目标的前提下,将战略转型与年度经营目标计划有机衔接,以敏锐的市场洞察力,紧密结合内外部形势发展变化,不断丰富和深化战略内涵,确保全行经营管理和业务发展始终聚焦于战略转型的主航道上,积极推动全行战略规划全面落地并高效执行。

  总体来看,本行战略符合党和国家的要求、符合宏观形势发展变化、符合客户需求日益变化的要求,整体的战略执行力持续提升,战略风险管控能力持续增强,战略风险总体平稳可控。

  信息科技风险,是指信息科技在商业银行运用过程中,由于自然因素、人为因素、技术漏洞和管理缺陷产生的操作、法律和声誉等风险。本行遵循监管规定制定了《平安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办法》,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框架,明确本行信息科技风险偏好和管理策略,确定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和职责、管理方法和程序。

  本行已建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架构,由金融科技部、风险管理部、稽核监察部构成信息科技风险三道防线。三道防线分工明确、相对独立、各负其责、相互联动,从事前、事中、事后三个维度实施信息科技风险管控。本行实行稳健的信息科技风险偏好,风险偏好包括信息科技治理、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信息安全、开发测试、运行维护、业务连续性管理、外包服务管理、信息科技审计、知识产权管理等类型风险策略的定性陈述及关键指标,反映了本行中长期可接受的信息科技风险水平或程度。本行采用信息科技风险与控制自我评估、信息科技关键风险指标设置和监测、信息科技风险事件及损失数据收集、信息科技风险监控报告等方法对信息科技风险进行管理,并持续进行检视和优化。同时,本行持续关注云计算、AI、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应用过程中的风险,强化科技风险防范能力。

  报告期内,本行信息系统运行情况良好,信息科技风险整体可控,信息科技风险偏好指标均达到目标值。

  本行持续提升法律风险管控水平。一是持续完善格式法律文本,组织检视和修订格式法律文书,开展合同适用性调研分析,结合最新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等持续优化格式法律文书体系。二是有序开展日常法律审查与咨询工作,对本行新产品研发、新业务开展、重大项目、疑难问题等提供专业、高效的法律支持。三是开展重点业务的法律调研、法律风险预警和提示工作,有力支持业务健康发展。四是持续加强诉讼仲裁案件的精细化管理,加大对重大、疑难案件的跟踪管理,并通过升级智能诉讼系统,加强诉讼仲裁案件的线上化、智能化管理。五是强化律师库动态管理,提升入库律师质量,并完善外聘律师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加强律师代理工作的过程管理和结果评价。

  本行秉持合规经营理念,优化完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借助科技手段提升合规风险管理水平,加强合规宣导和考核激励,进一步筑牢“不敢、不能、不愿”的合规文化,全面落实、扎实推进各项监管合规要求。

  一是健全合规治理长效机制。依托合规网络体系稳健有效运行,通过制定合规网格管理制度、合规履职手册、合规积分办法等,明确合规履职标准,聚焦合规履职和合规风险,对各层级网格进行在线监督与评价,将合规责任分解、压实至基层网格,强化各级机构合规主体责任,形成体系共建、合规共治、责任共担的氛围。

  二是加强制度生命周期管理。本行建立法律法规、监管政策内化机制,及时、动态地将监管规定转化为内部规章制度,确保覆盖所有业务领域和关键管理环节。组织开展制度规划,检视制度的适用性与合理性,扎实提升内部制度质量,巩固业务发展及内部管控的管理基础。

  三是强化合规评审专业赋能。本行通过优化流程、明确标准、提升能力,加强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评审,识别法律合规风险,坚守合规底线,助推业务健康发展。同时,本行建立法审后督机制,对法律合规评审事项进行事后评估,对于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有效提升法律合规评审质效。

  四是提升关联交易管理能力。本行认真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监管规定,构建关联交易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一直在优化关联方和关联交易管理流程和规则,并开发上线智能关联交易系统,持续推进落实合规性、有效性管理要求,促进关联交易业务健康、有序进行。

  五是提高反洗钱工作有效性。本行逐渐完备反洗钱组织架构,建立健全内控管理体系,优化反洗钱集中作业模式,加强反洗钱队伍建设;着力探索科技赋能反洗钱,优化反洗钱模型监测体系,规范模型管理,持续提高反洗钱监测水平;优化洗钱风险评估工作机制,强化高风险客户及业务的风险管控;积极开展反洗钱宣导培训,切实防范洗钱风险、恐怖融资风险和国际制裁风险。

  六是完善案件防控长效机制。总行合规内控与案防委员会定期检视条线和经营机构风险状况及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工作,强化高风险领域案件防范;编发涉刑案件典型案例,开展案件防控合规培训和警示主题教育及相关专项检查行动;优化员工行为智能管理系统功能,赋能提升案件防控水平;全面细化合规评价标准,加强合规内控考评力度,引领经营单位提升合规内控管理上的水准。

  七是深耕合规文化体系建设。本行建立《平安银行合规文化指引》,明确合规文化建设体系、保障体系及其标准动作;从责任、制度、宣教、认证四大体系入手,推进合规文化宣导工作常态化;同时,本行通过建设合规宣教平台“平安合规行”,向全员点对点持续推送学习任务,切实引导员工提升合规意识及履职能力;组织并且开展“合规守护·家庭平安”主题活动,营造合规共建、家行风气联动的良好氛围。

  我国将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统筹扩大内需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统筹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切实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稳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展望2024年,预计积极的财政政策将会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将会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形成共促高水平发展的合力,预计宏观经济仍将持续保持稳健增长,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将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同时,金融强国建设将快速推进,加强党中央对金融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高质量金融服务、有效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将是银行业的主旋律。

  2024年,本行将坚持党建引领,持续深化战略转型,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积极践行金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助力加强金融强国建设。

  一是持续深化党建引领。持续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监管各项要求,持续深化党业融合,全面落实从严治党,以高质量党建全面引领银行经营管理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充分的发挥自身资源禀赋和经营管理特色优势,积极做好“五篇大文章”。持续发展消费金融业务、私行财富业务,积极助力扩大内需。持续发展金融市场做市业务、企业客户避险业务,积极助力金融市场活跃,降低企业客户经营风险。

  三是持续强化金融风险防控。将资产质量视为银行发展的“第一生命线”,聚焦地产领域风险化解,压实重点行业、产品、客群和大户等领域风险防控;推进存量问题资产的风险化解,重点加强存量不良清收处置;推进资产结构调整,提升优质客户和中低风险贷款占比;深化科技赋能,升级智慧风控平台体系,全方面提升风险管理效率和水平。全面强化合规风险管理,打造合规“网格化”治理新模式,全方面提升合规治理、合规约束、合规文化“三大能力”。全面强化信访管理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聚焦重点领域,落实源头治理,切实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平安银行盈利能力良好,未来营收成长性良好。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长和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智慧农业盈利能力比较差,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银行盈利能力优秀,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机器人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较差。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线上线下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高。更多

  证券之星估值分析提示中国银行盈利能力平平,未来营收成长性一般。综合基本面各维度看,股价偏低。更多

  以上内容与证券之星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发布此内容的目的是传播更多详细的信息,证券之星对其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保证该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联的内容不对各位读者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如对该内容存在异议,或发现违法及不良信息,请发送邮件至,我们将安排核实处理。

相关产品

导航栏目

联系我们

米乐m6棋牌官网最新版

电话:0531-86271322

传真:0531-82821322

手机:184-0531-6107

邮箱:281211186@qq.com

地址:济南市温泉西路8号